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注册金英杰账号
每日练一练,每天都在进步。考前抢分阶段就是分秒必争的黄金时期,金英杰医学小编特整理相中医执业医师对应的历年精华习题,请大家收藏练习,养成点滴进步的好习惯。
1、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机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机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主要有四:①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某些机能;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认识了人体的复杂机能,并赋予相应的脏腑;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④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并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2、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3、既是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胃
C、膀胱
D、三焦
E、胆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C、腑病多虚,六腑宜泻
D、腑病多实,六腑宜补
E、脏病多实,五脏宜补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5、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精藏于脏腑之中,濡养脏腑,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支撑。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也可以说是一身之气在脏腑的分布。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兴奋、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脏腑之阴气与阳气协调共济,则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脏腑功能稳定、有序、协调。
6、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7、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象”,是对以五脏为中心的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8、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免费备考资料,医考资讯可以关注公众号金英杰医学四川总校,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
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
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
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福利 不错过 |
金英杰医学教育 (jinyingjie.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2017)9355-1061号